火炎:当红遇到黑
火炎,待人做事比火还要热,还要红;
黑衣壮静静藏在桂滇边界大石山区,人口五万,以黑作为族群标记。
2010年冬天,红遇到了黑。对陌生地区和人群的探寻激发了火炎的热忱,而静谧的黑衣壮考验着摄影师--------你得有怎样的耐心和学识才能走近他们的信仰、文化、生存方式以至内心世界的深邃之初。
米勒说:“真正的摄影家是带着爱去拍摄的。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,或是在大街上的一个孩子,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看到的独特之处。”火炎对拍摄对象从不缺乏爱。在海南记者站工作期间,他持续拍摄了五指山腹地王下乡的11个村屯的黎族生活。尽管当时摄影技术和理念还不够成熟,但毕竟把当时那里的黎族人一部分生活状态留存下来。如今,经济飞速发展,自然的生存环境和状态难以完好保存,如果不是刻意装饰,很难找到黎族生活的当时的真实场景了。调到广西工作后,火炎继续寻找本土民族的真生活场景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。遇到黑衣壮,他又不辞艰辛,想尽力、尽快地把他们的文化、尊严、良善的天性记录下来。因为很可能过不了多久,我们只能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来了解这个民族的过往了。
从海南《黎族生活》到广西《黑衣壮》,可以追溯到火炎摄影的初衷:希望用影像的方式收藏更多事实,把仅有的一些真实场景留存下来,努力为黎、壮民族建立历史和生活的档案。火炎的行为印证了美国纪实摄影代表性人物多罗茜娅•兰格的箴言:“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。它映照现在,为将来保留文献。”
当红遇到黑,红给黑带来外面的新鲜的信息;而黑启示红:做成任何事情必须潜心静性,退到最沉寂最孤独处完成自己的思想与作为。
作为火炎的友人,我持续感受到火炎的赤诚,同时也看到他贡献出来的迷途。
在安全的记录之外,在影像打上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烙印,饱含应有的深度,是我对火炎的期许。
(2011年第11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的策展语/陈小波)
火炎纪实摄影作品《广西黑衣壮》精选:
大石山下一个的黑衣壮聚居的小村子。黑衣壮,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,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的82个村的377个屯中。
2011年1月9日。龙合乡果桃村的马独屯也是一个保留黑衣壮习俗较好的寨子,距离县城50多公里。全屯有40多户300多人,全部是黑衣壮。村庄四周被一座座石山所包围,村民居住在用黑瓦、泥墙、石柱、石阶搭建的传统的干栏吊脚楼。
2011年5月10日。龙合乡桂合村板劳屯山高坡陡的大石山区里,用马匹运输依然是黑衣壮主要的运输方式。这种马系山马,百色马品种。分中型和小型两种:中型身高一般在116-118公分,小型106公分以下。这种马的特征是体制小,力气大,跋山涉水,善走山路。
石头是黑衣壮就地所取得最好的生产生活材料,村民的房子大都建设在石头上,基础非常牢固。就连门前装水的石柜,也是取一整块长约1.2米、宽1米、高1米左右的大石头,从上部一层一层挖凿而成。由于水资源缺稀,黑衣壮生产生活用水多靠雨水囤积。
2011年5月9日。龙合乡仁合村果号屯。一些村里的妇女坐在干栏房的围栏上聊天。干栏式房是黑衣壮住宅建筑,它的特点是用竖立的木柱作屋架支柱,上架横梁,梁上盖屋顶,屋顶用瓦片盖。房屋一般分两层,第一层用于饲养牲口,第二层才是住所。据当地人介绍,建房用的瓦和木材都是以前自家备有的。
2011年5月9日,龙合乡仁合村果号屯何国兴父亲的葬礼。葬礼过后所有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到街上走一圈,吃一碗粉,以示为死者送行。
2011年5月9日,龙合乡仁合村果号屯。黑衣壮有个传统,只要家有老人过世,全村的人及亲朋好友不管多远都要赶来,帮助死者家属打柴、修桥、铺路、挖坑、扶棺、料理吊唁事宜。
2011年5月9日,龙合乡仁合村果号屯何国兴为刚刚去世的父亲举办葬礼。黑衣壮一般都施行二次葬,第一次葬时基本上是停尸葬,即在住屋附近的菜园里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安放棺材。约过了3、5年以后,再行二次葬。二次葬也叫捡骨葬,将尸骨抹干净拾进一个陶制瓮罐内,再转移到离村子较远的地方重葬。本地都没有立碑刻字的习惯。
2011年4月4日。大石山阻隔了黑衣壮与外界的联系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重困难。由于大部分道路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,车辆出行很不方便,因此马匹成为了这里主要的运输工具。
2011年5月10日。那坡县达文屯共和村村民何美文现在在家务农,家里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。
2011年5月11日。那坡县黑衣壮聚集地——弄文屯,一个四面环山类似天坑的小村庄。从福建打工回来的梁文斌和他的妻子王秀梅,准备用打工挣来三万多块钱盖一栋两层砖楼。梁文斌说:“全寨子现在就他们家还没有盖起石砖楼。虽然在外面打工挣钱比较多,但是家里父母也老了,还是打算回来种树挣钱陪老人安度晚年。
黑衣壮地区使用最多的是扁担,妇女们最常用来挑猪草的扁担,一般用木头制成圆球体型,用刨子刨平、用砂纸擦光,再用黄姜桐油擦上,这种扁担即光又滑。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,家里的农活多由妇女们负责。
2011年1月9日,龙合乡桂合村板劳屯。在黑衣壮妇女传统装束中,人人都戴上头巾头饰,妇女们通常把头发盘成发髻,然后用一条长约9尺,宽6寸的黑布条,折后盖在头上,所以人们称这样穿戴的妇女为“黑飞机”。
2011年1月9日。龙合乡桂合村板劳屯妇女们正忙活着村民马光德乔迁之喜的酒席。据了解,民风淳朴的黑衣壮,每逢村里有人进新房,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义务过来帮忙。
2011年1月9日龙合乡桂合村板劳屯马光德乔迁之喜的酒席上。黑衣壮之间还是用他们的土话交流,由于这些年很多人结伴去广东打工,所以寨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和中年人都会说普通话。
2011年1月9日。那坡县龙合乡共合村梁进文、黄小妹夫妇和他们3岁的大儿子梁涛。性格开朗外向的黄小妹结婚前在广东打工三年。现在的他们还居住在老式的干栏房里。黄小妹说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到浙江、广州、东莞打工,然后回来建房子。她打算等儿子长大些后,继续回广东打工挣钱回来盖新房。
2011年5月10日。因为身处大石山区,自然环境恶劣,龙合乡桂合村板老屯的黑衣壮还沿袭着传统的方式,生产自给自足,以种植玉米、红薯、豆类为主。
2010年11月29日。冬雾弥漫的龙合乡共合村。山路上,45岁的马青锦背着箩筐准备进山去打猪草。
2011年5月10日。龙合乡共和村达后屯82岁的梁阿婆,她的两个儿子去广东打工。梁阿婆说:“这些年,屯里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了,大部分时间都是老人在家照顾小孩。现在儿子每个月都能给家里寄回两千多块钱,比原来在家务农挣钱多,前两年也把家里老式的干栏房改成了石砖房。”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End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用图片感动你——纪实摄影
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期待您的分享与关注!!
主编:黄一鸣
责任编辑:苏鸣飞
纪实摄影 电话:0898-66529711 手机:18976987989
E-mail:342397192@qq.com 网页:www.hainanphoto.com